陳晧忠建築師:《自然的建築︰見山已不是山》 

180727_陳晧忠_自然的建築︰見山已不是山_Resize.jpg

2018.07.27
撰文:陳晧忠建築師
《自然的建築︰見山已不是山》
 

「自然建築是連結場所、素材和地球環境的幸福關係的建築。」— 隈研吾。

在這混凝土建築盛行的洪流下,隈研吾毅然不追隨這股熱潮,反其道而行的提倡他的自然建築。跟時下物體中心主義那種標奇立異、吸引眼球的地標式建築不同,他的建築透過對自然素材本質的反思(包括竹、木、石、土、紙等),在某種程度上帶領我們重新親近自然環境,喚醒人類的感官與知覺本能。

在他的作品上,可以見到他並非處理物質的輪廓,也非設計物質的細部,而是探索物質的存在方式與邏輯,着緊發掘物質與人類身體感官之間的關係性。藉由將本土地域內的素材物質碎化至粒子狀的形態,嘗試讓建築得以融入周圍環境,達至有關係性的有機建築。

混凝土、鋼、玻璃這些無機的物質,完全欠缺了柔和、溫暖、質感……此等與人類身體相對應的豐富性;而隈研吾便運用在地的自然材料,將它們切割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,再利用不同的疊砌、交織等日本匠人工藝,構成許多層次空間,讓光與影活現室內,豐富了空間的深度。

他的自然建築素材不與周邊環境爭朝夕,內斂的建築外形亦不跟附近的建築物較量,低調得來亦值得尊重,將附近的自然環境與建築本身連結成一種幸福關係。尤其是他的美術館作品,往往是在原有的建築物上擴建,他那重新演繹的自然素材及存在意義,將新、舊建築兼容並蓄,漸進地渾為一體。

而他的所謂「自然的建築」,不光指用自然素材製作出來的建築,當然也不是只在混凝土表面貼上自然素材的建築。他透過「碎片化或粒子化」的建築素材來重新透視物料的本質,不再是「物化」的建築表象。從他為2020年東京奧運重新設計的國家體育館可預見,他的建築意識形態帶出與自然環境的「關係性」,邁向後工業時代、具備「與環境共生」此一價值觀的有機建築之路。

這讓我想起剛讀完的一本哲學讀本內的一句說話︰「見山已經不再是山。」可能這就是隈研吾建築哲學。東京之行除了欣賞新建築,還再度踏足了面臨搬遷的百年魚市場,下周在「東京速遊」系列最後一篇中再談。(東京速遊.四之三)

https://skypost.ulifestyle.com.hk/article/2124111/自然的建築︰見山已不是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