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晧忠建築師:《香港南區僅存的漁港風情》 

2018.08.10
撰文:陳晧忠建築師
《香港南區僅存的漁港風情》
 

筆者於此專欄曾經介紹香港建築中心舉辦「建築行」的幾處地方,包括旺角,油麻 地及灣仔。今篇將推介另一個具悠久漁業歷史的漁港---香港仔。

香港仔原名「香港」 ,自明代嘉靖年間,這個小港灣便以轉運東莞運來的香木馳 名,並以此得名。及後英國佔據香港後,以當時英國外交大臣鸭巴甸 (Lord Aberdeen)勳爵之爵銜,作為香港仔的名稱。由於香港仔發展歷史與漁民作業活動息 息相關,景緻獨特,充滿濃厚漁港情調。水面社區的艇類繁多,有叫做「曬家」的船,船身大,兩层 高,寬敞的上層用來曬鹹魚乾和魷魚乾; 也有漁港僅存售賣艇仔粉的流動粉艇; 亦 有接载住家艇居民上岸的搖橹艇,被稱「水上的士」。在避風塘上一同打拼的会把 船靠在一起,形成一個個小群落。在每年六月至七月休漁期,约有一干多艘漁船停 泊,漁民或修理船隻,或編織魚網,或補眠休息,點點滴滴拼湊出避風塘上的日常 風景。香港仔避風塘就是這樣的一個漁業經濟社區,它有齊全的漁業設施和鄰舍的 人情味。

隨着人口增多,1847 年港府在此設立警署維持治安,1891 年再在海邊山崗上建造 规模更大的警署以便俯瞰四週海域,緊守西面煙喉大門。1960 年代,該警署的空 間不敷應用,因此當局在香港仔工業學校對出建成新的香港仔警署。舊警署改為水 警訓練學校,及後供政府其他部門使用,直至 1995 年以象徵式租金,租給非牟利 機構作為社區用途,活化為「蒲窩青少年中心」,用作舉辦藝術、歷奇、環保和文 化活動; 是謂政府另一種改變歷史建築用途的模式。

這歷史建築群分為主樓和兩座附屬建築,主樓下層是報案室,囚室和辦公室;上層 是已婚督察宿舍。具有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特色,如百葉窗,壁爐, 煙囱等。大樓內 有圓拱迴廊及露台,外牆以紅磚為主要材料,是典型愛德華式建築風格; 再揉合東 方社會的中式金字瓦頂。昔日站在迴廊上可眺望避風塘一帶迷人海域。2009 年, 其主樓及附屬建築物被列為二級歴史建築。 ( 二之一 )

https://skypost.ulifestyle.com.hk/article/2134695/香港南區僅存的漁港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