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培基建築師:《轉廢為能》

Skypost_190802_李培基_轉廢為能_Resize.jpg

2019.8.2
撰文:李培基建築師
《轉廢為能》

1996年成立的伊斯坦堡Bilgi大學,在2004年與國家能源及自然資源局達成協議,把閒置20多年的發電廠,發展成一個集藝術、文化和教育於一體的校園。大學建築系系主任Bilgin聯同三位建築師,把荒廢的工業遺址活化成能源博物館、現代藝術館和綜合教育樓,並於2007年分階段開放。

發電廠建於鄂圖曼帝國末年,有40多年是伊城唯一的電廠,內藏當年最先進的發電機組,對舊城有獨特的意義,故保育那批設備成為了重建首要的工作。

他們沒有模仿同樣是發電廠的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(Tate Modern)的方法,把舊渦輪拆卸,騰出寬敞的空間來做展覽;反之,他們把舊機器清理,仔細地去復修總控制室的儀錶板等,務求維持1930年代的外貌。

另外,他們在發電廠內加建扶手電梯及防地震的鋼架,以提升結構的安全度。在地下新建的能源廊,安裝了各式互動展品,讓中小學生從遊戲中學習能源這個課題,恍如一間微型科學館。

毗連紅磚鋼架的發電廠,是嶄新的現代藝術館,建在舊鍋爐廠房的地基上,建築師Emre Arolat規劃了兩棟五層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,外牆覆蓋灰色鋁製透孔板;兩個沒有標示的大盒子,讓人摸不着頭腦,有點神秘感,原來這材料可有效阻擋陽光和熱力,並保護室內的藝術品。

新加建的樓面面積,已滿足了大學的需要,怪不得舊發電機樓可以完整保留。在園區其他比較小型的舊工業設備、倉庫和工場,都同樣配上了新的用途,為富有工業味道的舊區,加入新的元素,煥然一新。

上海虹口區的1933老場坊,從屠場轉化成文藝設施,還有台北松山菸廠也成知名的松山文創園區,它們都如土耳其的例子,懂得從工業遺址中找出特點並加以改善。不止舊事物可以延續下去,更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,項目具有更深層次的內容,可以公諸於世,創造出比實用面積更可貴的質素。

https://skypost.ulifestyle.com.hk/column/article/2417203/